我们经常说: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。
这句话的意思是,人到了30岁就能立足于世,40岁遇到事情就不会感到迷惑。
这个时候,我们已经获得了前面40年的人生经验,积累了不少的人脉。
但是现实里,到了这个年龄,上有老,下有小,在职场很尴尬,在家庭里很受气。
有人一回到家,要收拾满地狼藉,有人一到公司,就面临同事们的冷嘲热讽。
40岁,仿佛成了分水岭,把前面40年的风华和后面40年的沧桑分隔开。
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说过:“人生从40岁才真正开始,在此之前,你只是在探索。”
到了40岁,人生才刚刚过去一半。人生的好戏才刚刚开场。
若是能明白这几个道理,对你帮助甚大。
展开剩余83%1、学会不破不立我们在职场中,总是担心被开除后工作不好找,一直在扮演着靠谱员工的形象。
即便是领导把很多脏活累活交给我们干,我们也任劳任怨。
但是我们却忘记了要为自己而活。
小米集团的创始人,雷军曾说过:“柳传志40岁创办联想,任正非43岁创立华为,我40岁重新开始,也没什么大不了的。”
雷军就是典型的40岁后创业的成功者。
雷军22岁加入金山,从一个普通的程序员,做到了CEO,带领全公司完成上市。
金山上市后,他选择了辞职,他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:像跑马拉松一样累到极致。
一直到2010年,40岁的时候,雷军才创立小米。
到现在,小米手机已经是全国第二、全球第三大的手机厂商。
中年绝不是人生的终点,而是通过“破旧立新”实现二次腾飞的起点
有人会像雷军一样厚积薄发,也有人会因为职场焦虑、家庭焦虑失了阵脚。
在家庭里受尽了委屈,在职场上受尽了打压。
时间久了,往往会陷入自我怀疑。
《中年觉醒》中曾说过:“人生下半场,要用智慧度人,跳上人生第二条曲线需要勇气。”
中年人最需要的话把以往的人生阅历转化为经验与勇气。
有人离职开始创业,有人开始重新学习新鲜的技能。
到了40岁要准备突破圈层,完成一个华丽的转场。
2、学会制心一处什么是制心一处?
这句话是源自《佛遗教经》中的制心一处,无事不办。
意思是:如果能够把心专注在一处,那一切事都很容易办到,没有办不了的事情。
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一生大部分都在用功练字。
有一次练字时,误将书童送来的馍馍蘸墨食用,浑然不觉。
而且他随身携带笔墨,随时在衣物、石板甚至厕所的墙壁上书写,衣物也常被划破。
最后,他写出了名传千古的《兰亭序》。
“制心一处”的本质其实就是将生命能量聚焦于一点。
人到中年有太多的事要忙了,同事、朋友之间的应酬,家庭和父母、爱人之间的牵绊。
这些都浪费了我们太多精力了。
学着“制心一处”,尽可能地抛开闲杂琐碎的事物,专注于自己的生活中。
让心变得纯粹,让思维更加专注。
道教所说:抱元守一,莫过于此。
3、学会包容他人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曾说过:“以温柔、宽厚之心待人,让彼此都能开朗愉快地生活。”
许多人不快乐,是因为心里执念太深,期望着做什么事都能完美。
这种时候,很容易和同行的人发生争吵。
但是,怎么会有人做什么事都会正确呢?人并不是精密的机器,哪怕是机器也会有出错的时候。
因为争吵,因为不理解,因为沮丧,就很容易让彼此都陷入内耗的境地
钢琴大师李斯特在德国小镇发现一场演奏会海报宣称“女钢琴师是李斯特学生”。
他登门拜访时,发现这位年轻女子因为生计所迫冒充身份,感到羞愧难当。
面对女子的哭求,李斯特并未苛责,而是让她弹奏一曲。
听完演奏后,他微笑着说:“现在你已是我的学生”,主动在演出海报上签名,并压轴演奏一曲。
真正的温柔是“在理解差异中创造共生”。
生活就是要保持一个容人的态度,以谅解代替争吵,用理解换取和解。
包容他人,其实就是包容我们自己。
最后的话:多关注自己,再成为自己年轻时我们总是成为他人,到了中年也找不到属于自己的时候。
以前我们想成为富豪,想成为科学家,想成为老师。
后来我们是“模范员工”、“家庭好丈夫”、“孝顺儿子”。
唯独没有一个是我们自己。
愿读者朋友们在往后的时间里,都能找回自己。往后永远乐观开心。
与大家共勉。
发布于:山东省盛康优配-配资门户有哪些-配资平台导航-炒股配资开户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