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时代的长河中,总有一些人以非凡的经历和精神,成为照亮他人前行道路的灯塔。7月2日,亳州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系“徽韵寻踪 汇梦绩溪”三下乡团队踏上了一段意义非凡的旅程,走进绩溪一处充满时代气息的小区。他们沿着略显斑驳、锈迹隐隐的楼道拾级而上,叩响了一位耄耋长者——张脉泽的家门。
门开之处,张老鹤发童颜,脸上洋溢着和蔼的笑容,热情地将同学们迎进屋内。屋内的陈设简洁而不失温馨,每一件物品仿佛都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,一场跨越时空、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对话,就在这满是历史韵味的空间里缓缓拉开帷幕。
岁月沉淀:人生长河中的坚韧与担当
张脉泽虽已至耄耋之年,却精神矍铄,岁月的磨砺并未黯淡他的目光,反而赋予其温和与睿智。他缓缓落座,打开了话匣子,将自己的人生经历,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长卷,向同学们娓娓道来。
张脉泽出生在一个充满烟火气与温暖的家庭。父亲张正藩在东村辛勤经营着豆腐店和肉铺,起早贪黑,用勤劳的双手撑起家庭的生计;母亲胡慕贞出身中医世家,不仅在生意上为父亲出谋划策、全力帮衬,还心怀仁爱,时常为乡亲们免费看病,悬壶济世。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,张脉泽自幼便目睹了父母的善良与担当,生活的不易让他早早懂得责任的重量,而父母的言传身教,更是在他心中种下了善良、勤奋与担当的种子。
展开剩余83%在时代浪潮的推动下,1970年,风华正茂的张脉泽响应国家号召,毅然奔赴内蒙古建设兵团。那是一段充满艰辛与挑战的岁月,内蒙古的冬季,寒风凛冽,气温常常低至零下几十度,呵气成冰。但张脉泽和战友们并未被恶劣的环境吓倒,他们在冰天雪地中挥汗如雨,投身于边疆建设的各项任务中。从最初参与盖房子,一砖一瓦搭建起生活与工作的场所,到后来参与各项基础设施建设,每一项任务都困难重重,却也锤炼了他们的意志。
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,张脉泽从一名普通战士逐步成长为连队指导员。在担任指导员期间,他肩负起带领战友、凝聚团队的重任。他不仅要关心战士们的生活起居,更要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,在艰苦的环境中为大家鼓舞士气。他多次荣获先进个人称号,并立下三等功,这些荣誉背后,是他无数个日夜的付出与坚守。在兵团的日子里,他不仅锻炼了强壮的体魄,更铸就了坚韧不拔的意志,学会了在困境中寻找希望的光芒,在团队协作中凝聚力量,共同战胜艰难险阻。这一段经历,成为他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,也为他日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结束兵团生活后,张脉泽的人生轨迹依然丰富而精彩。他曾在内蒙古自治区原党委副书记身边工作,得以接触到更广阔的视野,学习到处理复杂事务的方法和为人处世的智慧,极大地开阔了他的眼界和思维方式。随后,他投身于内蒙古大型化肥厂的建设项目中,凭借着在兵团积累的实践经验和坚韧精神,为推动当地工业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,助力当地经济迈向新的台阶。
1984年,张脉泽带着对家乡的思念和建设家乡的热忱,回到了芜湖。此后,他在多个重要岗位上任职,从市委常委秘书到铁山宾馆总经理,再到市委副秘书长等职位。每一次角色的转变,都是一次新的挑战,但他始终秉持着认真负责的态度,全力以赴,力求在每一个岗位上都做到尽善尽美,为家乡的发展添砖加瓦。
照片见证:奋斗历程的光影记录
讲述完自己丰富的就业经历与人生故事后,张脉泽兴致勃勃地起身,带着同学们来到一间满是回忆的屋子。一整面墙的照片,宛如时光的使者,串联起他走过的漫长岁月,每一张照片背后,都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。
一张拍摄于内蒙古建设兵团时期的照片格外引人注目。照片中的张脉泽身着朴素的军装,身姿挺拔,脸庞虽略显青涩,却难掩眼中的坚毅与果敢。身后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,战友们齐心协力,搬运着建筑材料,远处是正在修建的水渠。张脉泽指着照片,眼中闪烁着回忆的光芒,缓缓说道:“这是我们在修建水渠时拍的,当时条件十分艰苦,物资匮乏,工具简陋,但大家都怀着一颗为边疆建设奉献的心,齐心协力,没有一个人喊累。这条水渠,承载着我们的汗水与希望,也见证了我们那一代人的热血与担当。”同学们凝视着照片,仿佛穿越时空,置身于当年那个充满激情与奋斗的场景中,对张脉泽那一代人无私的奉献精神有了更深刻的感悟。
还有一张照片,是他在铁山宾馆工作时与重要宾客的合影。张脉泽回忆道:“接待这些重要人物,对我们来说既是无上的荣誉,更是沉甸甸的责任。每一次接待,都是展示芜湖形象的重要窗口,我们丝毫不敢有任何懈怠。从前期的精心筹备,到接待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把控,都倾注了我们全体工作人员的心血。”从照片中,同学们看到了张脉泽在工作中的专注与严谨,他眼神中透露出的自信与从容,让人感受到他对这份工作的热爱与对家乡发展的深切关注,他深知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芜湖的形象,因此全力以赴,力求做到最好。
在众多照片中,一张全家福格外温馨。照片里,张氏四兄妹身着不同的制服,笑容满面,眼神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彼此的关爱。张脉泽介绍道,大哥张脉良是军医,凭借着卓越的医术和科研成果,被世卫组织誉为“泪液学之父”,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,以正军级离休;二姐张晚霞在基层妇幼战线默默耕耘,将自己的青春和热情都奉献给了妇幼健康事业,曾荣获全国“三八”红旗手称号;三哥张脉贤是徽学专家,在多个重要岗位任职,为徽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倾尽全力,作出了杰出贡献。“我们四兄妹虽然身处不同岗位,从事着不同的工作,但都始终牢记父母的教诲,以善良、勤奋、担当为准则,努力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。”张脉泽的话语中满是对家人的骄傲与自豪,这份优秀的家风,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,将四兄妹紧紧相连,也激励着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。
墨香传情:人生感悟的笔端流淌
参观完照片墙后,张脉泽小心翼翼地拿出哥哥张脉贤的书法作品。一幅幅书法作品,笔锋刚劲有力又不失飘逸灵动,每一个字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生哲理。张脉泽向同学们逐一介绍每张书法的意义,他指着一幅写有“奋斗”二字的书法说道:“人生就像一场漫长的征途,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挑战,但只要保持奋斗的姿态,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,实现自己的价值。这两个字,不仅是我哥哥对书法艺术的追求,更是我们张氏家族一直以来坚守的人生信条。”
张脉泽现场还分享了他自己对书法的热爱与练习书法的心得,他说,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,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,能够让人在一笔一划中沉淀心境,培养耐心与专注力。以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,他总会抽出时间练习书法,让自己在墨香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。这种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,也成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,为他的人生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。
在成长过程中,张脉泽深受优秀传统文化和家风家教的影响。从小,父母就教导他们要诚实守信、尊老爱幼、勤奋努力。在家庭氛围的熏陶下,他养成了自律、坚韧的性格。这种家风不仅塑造了他的人格,也成为他在面对困难时的精神支柱。而在他的人生道路上,党的教育和军队的培养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在兵团时,党组织的关怀和教育让他深刻认识到责任与使命,军队的大熔炉锻炼了他的意志和纪律性。这些经历,让他始终保持对党和国家的忠诚,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需要紧密结合。
张脉泽长期从事、联系青年工作,无论是在兵团担任指导员时,还是回到家乡在市委、市政府、市直工委工作期间,他都十分重视、关心青年成长。1992年,他最早向全市团的干部介绍新加坡情况,为青年干部开拓视野。在工作中,他积极提拔重用一批年轻干部,给他们提供成长和发展的机会。即便到了晚年,他依然心系青年一代,关注青年干部的成长。他深知,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,只有为青年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,国家才能不断发展进步。
暮色渐浓,采访也接近尾声。同学们与张脉泽在照片墙前拍下了珍贵的合影。镜头前,老人依旧精神矍铄,岁月的痕迹在他脸上刻下的是智慧与从容;同学们的眼中闪烁着崇敬与向往的光芒,那是对前辈奋斗精神的敬仰,也是对未来的憧憬。这张合影,定格的不仅是此刻的相聚,更是两代人精神传承的见证。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,张脉泽的奋斗故事与谆谆教诲,将如同一盏明灯,持续照亮同学们前行的道路,激励着他们在时代的浪潮中,勇敢地追逐梦想,书写属于自己的奋斗华章,让这份奋斗精神与优良家风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,代代相传,永不磨灭。
亳州学院“徽韵寻踪 汇梦绩溪”发展成就观察团
采访通讯员:方俊峰 俞明珠 张成媛 文/图
李青松 整理编辑
发布于:安徽省盛康优配-配资门户有哪些-配资平台导航-炒股配资开户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